close

會寫這篇文章的源頭其實要從去年開始講起。

排解無聊而觀察生物

當時時間點大概落在7月還9月左右,有點忘了,但只記得我們連上一直在保養戰車,為了漢光操演做足準備。演訓前的準備其實對我們沒受過專長訓的義務役二兵而言不會多大辛苦,頂多在戰車戰堡裡面從事保養清潔的工作,例如擦拭外觀、清潔除鏽、上油保養等等,諸如這類不會多辛苦但是又很枯燥的工作。而弟兄們聚在一起,一定會趁長官不在時抱怨:「怎麼叫我們做這些窮極無聊的事情」、「擦拭只是做表面工夫而已」、「進去戰車裡面要悶死我們嗎?」,但是垃圾話說歸說,事情總得要做,每個人只好發展出自己排解無聊的方式,而我就趁邊清除長滿蜘蛛網的戰車時,邊思考為什麼這些蜘蛛總是喜歡爬到戰車上結網,每次清完隔幾天又再度結網,難道牠們不知道這輛戰車不時都要動車嗎?就算不移動戰車,我們早晚都要做清掃,花這麼多精力心血結成一個個漂亮的多角狀陷阱,最後還不是在手一揮的瞬間化為烏有?縱使還可以再「另謀他處」找更合適的地點布置你的「傑作」,但為何不再挑選結網的地點時先稍做觀察呢?每次竭盡心思的吐絲與佈網,還沒捉到昆蟲就被撲滅,何苦呢?  

  cobweb-883029_960_720    

當然,我不是昆蟲系的(我當然知道蜘蛛不是昆蟲而是節肢動物,反正我也不是生物系),我實際上也不懂蜘蛛選定結網地點的想法,也不了解蜘蛛到底懂不懂成本與產出的關聯性,但是靜靜觀察牠們的這類行為,突然發現我自己也時常犯了像蜘蛛一樣的毛病─「窮忙一場」

不思考就悶著頭工作

各位有看過《動物農莊》這本書嗎?裡面有一匹馬名為「拳擊手」,他在面臨困難時總是回答:「我會更努力工作。」無論是當權的農場主人還是動物領導拿破崙(一隻叫拿破崙的豬),牠都按照統治者的要求努力工作;起初,牠積極向上的意圖鼓舞了大家,但是漸漸地,牠的努力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反效果。因為牠愈辛勤工作,上級給牠的工作量反而愈多。牠不了解主管農場的豬群,實際上只是玩弄權與利於股掌間的一群既得利益者。這種現象有多種稱號:「事倍功半的『敗犬路徑』」、「補償性回饋」、「窮忙一場」、「瞎忙」、「沒意義的做事」等。

我們都曾遇過許多難關,但我們碰到問題的當下,往往直覺性的想要立刻解決燃眉之急,於是就打定主意加倍工作,一昧地想藉由勞力、苦力、蠻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絕大多數時候,這種方式往往不治標更不治本,有時候解決了表面的問題,例如企業主時常為了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潤,但是如果砍了原料成本就會促成品質降低,減少員工福利或裁員的方式更會引起員工反彈,進而將這些潛在問題表現在日後的企業營運上,而決策者輕忽這些結構性問題,再一次地降低成本求高利潤的下場,只會引爆更多的未爆彈而已。

我自己也一樣,之前擔任參一時,業務量多到會影響我上哨、休息、吃飯甚至放假的時間,有時候為了趕新進與退伍人員的人事業務,忙到半夜也是有可能的。當時我一直面臨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做事慢又做不正確,簡單來說就是「沒效率」。回想當初每一天都有既定的工作事項要執行,比方說每天要做每日人數回報,星期一要繳交主官假單並擬定下周預排,星期三要開始完成下周預排並開始擬休假名冊,星期四要完成並公布下周預排,星期五晚上前要完成並列印休假名冊,有時候還有其他的人事命令、簽呈、交代事項要同時進行,以及長官或其他業務士要跟我催討的相關紙本資料。當時我天真的以為我可以「一肩扛起來」,努力不要垮就好了,結果「一扛就垮了」,不善於多工處理的我,為了應付指定的交辦事項,以及突發其來的相關業務,我常常「頭腦當機」,無法冷靜思考輕重緩急或者提早把事情做完的辦法,只是一頭栽進學長(前參一)的指示,他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幾乎都在「忙(盲)碌」。以至於越到Deadline越焦急,週五晚上是我放假的時候,同時也是休假名冊的繳交期限,裡面內容錯誤百出,長官要我拿回去改完重印才能回家,所以當時別人放1800我都常搞到2100才回去;有時候本來約定好兩人一起走出營區,結果因為事情拖著,被等的人擺臉色而讓我一鼻子灰。而當時我純粹一直埋頭苦幹,導致一直被幹,心裡有苦說不出,有如啞巴吃黃蓮。

找出那小而有效的「輔助舵」

那麼,要如何找出有效率的解決辦法呢?麥肯錫告訴你先從「議題度」的問題開始思考。(這讓我想起研究所時期上宋學文教授的策略規劃,裡面的3+1i模型跟這個主題有不謀而合的味道)

「議題度」:世界上大部分稱為「可能是問題」的問題,事實上,幾乎都不是在商業或研究上真正有必要處理的問題。如果全世界被稱為「可能是問題」的「問題」共有一百個,則在當下應該要清楚判斷出是非黑白的問題,頂多只有二或三個而已。

解決問題的首要之道,就是應該先鎖定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核心問題必須要將範圍縮小,重新檢討分析後,藉由你得出更好的解決管道或方式來查驗這種辦法的可行性。

◎「解決問題」之前,要先「查明問題」

「提升答案的品質」不夠看,「提升議題的品質」更重要

「不是知道愈多愈聰明」,而是「知道太多會變笨」

與其「快速做完每一件事」,不如「刪減要做的事」

與其計較「數字多寡」,不如計較「到底有沒有答案」

理解這些觀念,將是培養解答「議題度」的一項重要能力,付出相同的能力與時間工作,進而增加更多的輸出機會,並且看待問題的方式可以「見樹更見林」。

如果把這種將問題簡單化的解決技巧來做比喻,那便是「輔助舵」。它是船上的小舵,功能是使舵的轉動更為容易,船也因它而更靈活。船越大越需要輔助舵,因為舵在四周大量流動的水使舵轉動困難。你看見一艘大型郵輪在大海中航行,要使油輪向左轉,你應該推向什麼地方呢?對!就是推向反邊,也就是右邊。你可能不知道,要使一艘每小時15海浬速度前進的郵輪轉向,要多大的力量嗎?最省力的方法是尋求槓桿點。槓桿點位於船尾,把郵輪的尾部向右推,油輪便能向左轉。這便是一隻小小的舵,所能發揮的神奇功效。

換句話說,與其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不如學著觀察問題的本質、活用動態思考、用更宏觀的視角,而不是死腦筋往牆上直衝,與其撞的你滿頭包,前方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繞一下路、拿張梯子、請人拉你過去同樣可以達到目的地,何苦為難自己呢?學習找尋自己那隻「輔助舵」將可以讓你人生更加事半功倍。

 

註:以上資料引用書籍《第五項修練》、《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  照片轉貼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踏實築夢 的頭像
    踏實築夢

    了解自己 了解社會 了解世界

    踏實築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